纪念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纪念文集
王仁院士生平

王大钧,苏先樾

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暨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王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4月8日10时48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0岁。

王仁先生1921年1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一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治心是大学教授,母亲名周式耶。王仁先生于1956年与张崇静女士结婚,夫人退休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他们育有两女,长女王鸣燕在北京中国工商银行任职,次女王鸣真在美国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后在化工公司工作。

王仁1929年至1934年就读于福州英华中学预科和初中班,1934年转到上海沪江大学附中学习。1938年考入沪江大学物理系。1939年转道越南前往昆明,进入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学习,1943年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到成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1944年春到贵阳飞机制造厂任设计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派到台湾参加接收日军飞机修理厂及建设生产双翼教练机的工作,在台中市第三飞机制造厂任工具设计科工程师和代理钣金车间主任,负责钣材的压力加工,对金属材在压力冲压下的成型问题产生了兴趣。1948年,王仁先生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深造,于195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获洛克菲勒奖学金进入布朗大学应用数学部进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1953年,获得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副研究员。1954年秋赴芝加哥依省理工学院力学系任助理教授。

王仁先生自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就渴望能早日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阻挠,终于在1955年春回到北京。回国后,应周培源教授之邀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教,并于1962年任该系副系主任。十年动乱期间,王仁先生受到了诬陷和迫害。1969年至1971年去江西干校农场劳动。回校后,也未能去三线工作。出于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责任感,王仁先生毅然从过去熟悉的领域转到地质地理系工作,走上了力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研究道路。1979年北京大学力学系从汉中迁回北京后,他跨系同时兼任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和固体力学三个教研室的主任。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任北京大学力学系主任,仍兼任地震地质教研室主任。1993年以来任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王仁先生以他勤奋、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其研究涉及的诸多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为我国的塑性力学和地球构造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塑性力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处于理论系统化阶段,布朗大学以 Prager 为首的研究集体是当时最有实力的中心之一。王仁先生作为活跃的一员,和同事们合作,取得了不少有开创性的、影响很大的成果。王仁先生1953年在博士论文中所给出从圆形边界出发的滑移线网的解析解,是滑移线理论中少数大变形非定常运动的精确解之一,是用理想塑性力学分析断裂扩展的早期工作。后来,他还首次在压延分析中考虑模具上的摩擦力,对筋条压制工作再次作了滑移线大变形分析。50-60年代,王仁先生又研究了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力响应,给出极限分析上下限的估算方法,在军事防护、民用运输工具的耐撞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王仁先生等对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屈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发现传统的临界速度仅表明结构进入轴对称的屈曲,还存在一个约高于该临界速度一倍的第二临界速度。当冲击速度达到第二临界速度时,结构进入非轴对称的屈曲。这一结果既为提高设计的临界速度,从而节省材料提供了依据,又揭示了结构塑性屈曲不同于弹性屈曲的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该成果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世纪90年代,王仁先生指导博士生开展了对高分子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利用模糊概率论、统计力学和热力学对高聚物黏弹塑性行为进行了统一描述,构成了一套模糊随机分子网络的力学体系,以前的大部分理论均是其特例。

王仁先生是国内将力学与地球科学相结合进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作出了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研究工作。探讨地球上各种构造形成的驱动力和变形过程是地球动力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1978年,王仁先生将地分成快速模型和慢速模型,采用弹性理论给出了15层快速地球模型的解析解,计出在日、月引潮力及短期自转速率变化下引起的全球应力场。这些结果后来被用于触发地震因素的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后,王仁先生领导研究组利用我国丰富的地震史资料和弹塑性理论,首次用有限元方法逐次反演了华北地区700年来发生过的14次7级以上大震,最后得出唐山地震后的应力分布,预测了未来地震危险地区。后来发生的五六级地震基本上都落在这些危险区内。20世纪80年代,将损伤力学引入岩石破裂的实验研究,发现裂纹扩展方向与在均匀介质中弹性理论所预测的方向不同。这对于认识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有指导意义。20世纪90年代,首次利用GPS等大地测量结果及有关应力资料对北美板块驱动力作了联合数值反演。这些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988年王仁先生被邀请在第17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作了题为“大构造分析中的一些力学问题”的专题报告,并多次应邀在国外讲学。

因其在力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渊博学识、卓著成就,王仁先生荣获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仁先生还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系和地质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仁先生在数学力学系期间,率先了塑性力学、极限分析等新课,并先后讲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多种其它课程,创建了北京大学的固体力学研究室。举办了多次教师进修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从事塑性力学教学与研究的骨干。在地质系,开设力学与地学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力学基础的构造地质和地球动力学人才。在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还创建了地球动力学硕士点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王仁先生还十分重视国际交流,推荐了校内外许多教师、学生到国外进修、留学,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促进了北大及一些其他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1999年和2000年王仁先生又组织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成功申办IUTAM的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王仁先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的优秀人才,许多已成为教育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王仁先生还十分热心于学术组织及学术刊物的工作。历任北京市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和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第四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历任《力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等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副主编。1991年以来王仁先生曾先后主持了三次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学术讨论会:“多晶金属大变形下的本构关系”、“地球动力学中的力学问题”及“带缺陷物体的流变学”,加强了我国学者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推动了我国固体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1986年以来,王仁先生任IUTAM理事。1996年,被选为IUTAM执行局的委员。王仁先生积极参加IUTAM的工作,为提高中国力学界在世界的学术地位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6年王仁先生被聘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了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国际科技交流的组织,为国家基础科学的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仁先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虽在文革中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仍不改初衷,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仁先生毕生对科学事业怀有极大的热忱,付出了忘我的劳动。在七十高龄以后,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而且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发表了近百篇论文。王仁先生以其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严谨扎实的治学风格,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的品德情操,深受学术界同行的敬佩和历届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王仁先生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不顾自己病体,周密地安排未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组织工作。甚至在重病住院时,还强忍极度痛苦,让亲属笔录对同事的嘱托,讨论学科发展与国际合作事宜。他念念不忘为之献身的科学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以上内容出自:《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气象出版社,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