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建祥 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固体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工程力学》编委 |
![]() |
白树林 长期从事高聚物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实验研究,在纤维增强、颗粒填充和共混高聚物复合材料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术兼职有:中国力学学会爆炸与冲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树脂基体专业委员会委员,《爆炸与冲击》编委。 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国南锡矿业大学和日本北九州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
![]() |
蔡庆东 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作博士后 2002-2003又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作访问学者 2006,2-4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作访问学者 1999至今,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副教授 |
![]() |
陈斌 擅长于CAE软件和软件系统集成的研究与开发,曾经参与国内著名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SAP84的研制工作,并形成商用图形建模与设计系统GIS。目前主要从事网格剖分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
![]() |
陈关荣 研究领域: 非线性系统和复杂网络的动力学与控制论 Nonlinear Systems and Complex Networks: Dynamics and Control |
![]() |
陈国谦 成功主持过国家攀登计划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及数学天元基金、全国博士后甲级基金、教委归国留学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课题,973燃烧与污染治理项目子题、973黄河项目子题、973城市生态项目专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重点项目以及一系列横向项目。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
![]() |
陈璞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校教代会代表 |
![]() |
陈十一 陈十一教授曾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英国物理学会fellow, Johns Hopkins 大学ALONZO G. DECKER JR. CHAIR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曾任系主任。 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对湍流尺度理论和惯性区的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 90年代初以最先进的计算方法和条件打破了当时直接数值模拟中Reynolds数的记录,其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国际湍流界广泛引用;最近的研究集中在2维湍流物理和亚格子方法;提出并发展了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求解偏微分方程和模拟物理化学过程,实现高效率的并行计算,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并行计算软件并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和汽车设计等领域;通过分子动力学的模拟和Burgers方程理论预测的对比,发现了颗粒材料中的耗散和类激波结构的形成并提出相关的动力学增长理论;发展了多尺度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微米和纳米流体机械的设计和控制,解决了奇异物理的正规化。 |
![]() |
陈永强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所授课程有:《钢结构》,《振动理论》,《结构动力学》。进行的课题研究有:材料非均匀性及其在动、静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研究、混凝土热力耦合研究。 |
![]() |
陈正 研究领域:1, 化学反应流的多尺度数值模拟 ;2,等离子体助燃技术;3,推进燃料、替代燃料、生物燃料的燃烧特性研究;4,极限(超音速、高温高压、微重力、近燃烧极限等)燃烧现象。 |
![]() |
楚天广 研究兴趣为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包括运动稳定性理论、非线性系统、复杂网络、群体自组织行为与协调控制、学习与进化方法等。担任《微计算机信息》和J. Nonlinear Analysis & Applied Mathematics (JNAAM) 编委、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特约评审、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非线性动力学与稳定性专业组成员。 |
![]() |
邸元 工学博士,主要从事两相或多相介质耦合问题的数值计算、孔隙介质中波的传播、多孔介质中多相流的数值模拟、砂土液化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多孔可变形介质有限元-有限体积混合方法、两相介质大变形问题的ALE有限元方法;研制了饱和土大变形耦合动力分析和液化模拟程序;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
![]() |
段慧玲 主要从事纳米力学、细观力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中的应变工程和自组织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论文被他人SCI引用60多次,在IUTAM Symposium做邀请学术报告多次。所取得的成果发表于Adv. Appl. Mech., J. Mech. Phys. Solids, Phys. Rev. B, Acta Mater., Proc. Roy. Soc. A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曾多次为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Mechanics of Materials和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多个国际杂志审稿。 |
![]() |
段志生 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一直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多篇, SCI检索论文40余篇。在控制器与对象同时摄动的鲁棒控制问题、关联系统协调控制、复杂网络等方面作出了有特色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任多个国内外期刊编委。 |
![]() |
方岱宁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大亿通多功能结构轻量化技术与装备保障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大飞机专家咨询组成员。NSFC“十一五”《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调研组组长,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学科发展”调研组副组长,2011-2020年我国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秘书组组长。 |
![]() |
方竞 1994,1998,2002和和2005年里曾在英国UMIST,新加坡NTU,美国OSU和德国RWTH等学校分别从事有关冲击动力学、电子封装、生物医学微器件和生物物理测量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100余篇, 申请专利多项。 |
![]() |
符策基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微细尺度辐射传热方面的研究,专门探讨了电磁特异材料在增强近/远场辐射传热中的应用以及在微/纳米尺度下有关半导体硅的辐射换热,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文章11篇。 |
![]() |
耿志勇 1988年到1989年获中英政府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系统科学系访问进修。2001年2月到2002年2月在瑞典隆德工学院进行合作研究。近年来一直从事控制理论的研究工作, 现为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自动化学报》编委,《力学与实践》编委。 1995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1999年作为第四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 |
顾志福 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在群体风荷载,特别是双圆柱的相互干扰方面获得了许多国际上认可的新结果。研究成果《电厂直冷系统风效应风洞模拟实验和应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委员会推荐二等奖(2005)。 |
![]() |
黄克服 主持与西北、华北电力设计院等设计部门的长期合作,对火力发电厂冷却塔的结构安全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成果为设计和施工部门所采用; 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黄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直从事系统稳定性与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长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目前研究兴趣在航空航天中复杂运动控制、非线性力学系统的总体特性及其控制等。 |
![]() |
黄迅 研究领域:1. 实时控制与信号处理;2. 等离子体 (plasma actuators)及流体控制应用 (flow control);3. 航空声学 (aeroacoustics)和安静飞机设计 |
![]() |
李存标 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化学国家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升为副研究员。1984-1987 在沈阳空气 动力学研究所工作, 1998为清华大学流体力学教研室副教授。2001年调入北京大学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1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成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为Johns Hopkins大学访问教授,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访问香港大学。 长期在国内致力于流体力学的实验研究,1987-1990年从事高超音速激波和湍流边界层干扰的研究。1990年至今从事转捩和湍流的研究,其中1996-1998和Kachanov合作进行边界层转捩研究。 |
![]() |
李法新 研究领域: 1. 航空减振材料与结构
2. 铁电薄膜与电活性聚合物(EAP)
3. 新型水声换能器材料与器件 4. 先进智能材料变形与破坏机制的理论研究 |
![]() |
李水乡 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及有限元分析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以及多项横向项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国际杂志Computer 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特约审稿人。曾任第6届国际计算力学大会神经网络分会场主席,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力学专家评审组组长。所开发的网格生成软件和球填充数值模拟软件已被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 |
![]() |
李植 1991年9月至1996年7月 本科,硕士,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 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 博士,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 1999年9月至今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讲师,副教授(2001年8月) 担任国际杂志《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的编辑 |
![]() |
励争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曾参与完成金属材料动态断裂性能和轮轨动态接触问题的实验研究等项课题工作。 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实验力学》和《力学与实践》编委 |
![]() |
刘才山 研究领域:1. 碰撞/接触与摩擦,2. 刚体动力学中的奇异性问题,3. 变结构与多体系统动力学,4. 复杂系统动力学,5. 航天工程应用:空间大型伸展绳系结构;月壤动力学分析;空间飞行器着陆稳定性分析;空间飞行器对接技术; 空间飞行器间隙问题 |
刘剑飞 1999.8-2000.2 在香港大学工学院和Prof. S. H. Lo 合作研究。 任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 发表了网格生成球填充法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原创性的论文,此后不少国外同行对这一方法作了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 提出了基于小多面体的最优剖分以改善网格质量和处理复杂边界。和孙树立合作研究这一问题已取得进展,并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开发了三维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软件AutoMesh3D,在同类软件中,这是国内自主开发成功的唯一一家。为用户解决了许多实际工程中的难点问题。 | |
![]() |
刘凯欣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冲击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实验和软件开发经验以及实际工程经验和科研工作组织能力,在应力波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和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已主持完成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和多项国家部委及横向科研项目,获两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项。目前承担国防科学项目4项。 |
曲建民 | |
![]() |
荣起国 自1990年起留校工作,期间1998-2002年赴德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任教,所授课程有:生命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生物固体力学、口腔生物力学、弹性力学。 |
![]() |
佘振苏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曾先后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助理,研究员,美国阿利桑那大学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副教授、教授; 1998年被授予北京大学“周培源讲座教授”,并被聘为北京大学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 |
史一蓬 研究方向:流体力学,应用数学 |
![]() |
苏卫东 长期从事湍流、流体力学与数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相互交叉的跨学科研究,对基础理论研究有浓厚和宽广的兴趣。曾在拉格朗日湍流、螺度分析与经典微分几何、湍流层次结构模型等方面取得成果。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近在湍流层次结构模型的推广、随机场多尺度涨落概率密度函数的唯象学、标度律的数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 |
苏先樾 1993、1995-1996年曾分别任英国UMIST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弹性稳定性、弹塑性动力学及计算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弹性系统稳定性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响应与失效、层状介质和复杂结构的波传播及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
![]() |
孙树立 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限元分析快速解法的研究”和“有限单元/神经网络混合刚度矩阵及其结构分析”。 目前主要从事结构分析软件开发、应用以及网格优化方面的研究。 |
![]() |
孙智利 研究方向:射流噪声,流动稳定性,风工程等课题的研究 |
![]() |
谭文长 长期从事生物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的研究工作,在血液流变学、细胞内钙信号传导、分数阶反常扩散、粘弹性流体力学、多孔介质内的热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
![]() |
唐少强 研究领域: 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 |
![]() |
陶建军 德国洪堡学者,法国科技部基金获得者。研究领域为热对流,流动稳定性与转捩,所得成果已发表在J.Fluid Mech.,Phys.Fluids, Phys.Rev.E, J.Rheology 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 现为国际杂志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特邀审稿人. |
![]() |
王健平 研究方向:计算流体力学:不可压流、可压流、超声速流、高超声速流 计算方法:谱方法、有限谱法、高精度计算法 化学反应流:燃烧、爆轰 推进与动力:脉冲爆轰发动机、均匀吸气压燃发动机 |
![]() |
王金枝 研究方向:鲁棒控制,非线性系统控制,混沌控制 |
![]() |
王龙 现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是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日本学术振兴基金获得者。 |
![]() |
王勇 研究方向:1.control of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to fluid flows and flight control 2.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highway traffic 3.modeling of hybrid control systems |
![]() |
肖左利 研究方向:湍流及其数值研究,计算流体力学与并行计算,直接数值模拟,湍流模式与大涡模拟 |
![]() |
谢广明 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获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双学位;自动化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博士后。 2003年6月留北京大学力学系任教。 目前发表和录用论文近90篇,其中SCI已经检索到12篇。 |
![]() |
熊春阳 研究方向:1.生物力学 2.微系统技术 3.实验图像处理 |
![]() |
杨剑影 长期从事国防武器装备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曾担任国家重点型号主任设计师,主要从事飞行器自动控制、飞行器低空突防技术、飞行器武器系统总体等研究与设计工作,参与或负责过多个型号或预研项目的控制、导航与制导相关专业的研制工作。目前负责两项863课题。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 |
![]() |
杨莹 研究方向:鲁棒控制,复杂系统控制,多平衡点系统总体性质,协调控制 |
![]() |
张珏 研究方向:1) 生物医学诊疗仪器 2) 核磁共振序列设计及医学图像分析 3) 计算机辅助手术 4) 低温等离子体以及纳秒强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研究。 |
![]() |
郑玉峰 2004.09 调入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工作,任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博士点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03 力学系整体进入工学院,经工学院批准后转入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任教。 |
![]() |
朱怀球 2003年以来,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研究兴趣包括基因组复杂结构信息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进化等。与佘振苏教授共同发展了原核生物基因预测的新方法,主持开发的原核基因翻译起始位点预测软件MED-Start目前已经超过国际同类软件的最好水平,开始得到国内外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关注。 |
![]() |
吴介之(兼职) 与中国科大研究生院马晖扬教授和北京大学团流域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周明德教授历时十年心血撰写的宏篇巨著《Vorticity and Vortex Dynamics》 |
实验人员
安亦然 陈军 傅缤 侯庆平 胡永生 霍继延 李红 李燕 梁彬 梁燕 刘翰林 强明 王亚利 许凤仙 颜蔚飞 杨立清 袁辉靖 张国华 周文灵 朱凤荣